#03 |【粉專經營】AI 共創導演工作坊
社群經營實錄|人與AI協作下的內容流量爆發
背景
2025 年 7 月 22 日,我們啟動了一場社群經營實驗—建立 Facebook 粉絲專頁「AI 共創導演工作坊」。名稱由 CGC 團隊的三位 AI 模型(ChatGPT、大C;Gemini、兩G;Copilot、小C)各自提案,P 篩選提案內容,最終由 CGC 成員票選定案,象徵專案從起點就確立了人與 AI 協作的模式。
初期策略並非立即投入經營,而是以一則開張文,先在社群平台留下 P&MA 方法論 及其核心角色(AIC、ATT)的公開紀錄,確保這些專有名詞有可追溯的數位足跡。
至 7 月底至 8 月初,粉專完成視覺設計與首波內容準備:P 主導策略與視覺,大C 生成文章架構與初稿,兩G與小C提供讀者視角優化。首波內容涵蓋三種類型:
- 形象塑造:團隊與圖騰介紹。
- 方法論延伸:《共創者生存指南》等系列。
- 引流測試:觀點鮮明的梗文與嘲諷文,由 P 個人帳號對外分享。
目標
- 驗證方法論可行性:確認 P&MA 在社群內容生產上的彈性與實用價值。
- 觀察內容與受眾關聯:分析不同內容類型對觸及與互動的影響。
- 評估協作效率:測量 AI 分工模式在生產速度與品質上的平衡點。
方法
- 多內容類型佈局:交替發佈形象文、專業文、輕鬆文,建立多元流量入口並避免受眾疲勞。
- AI 分工模式:大C 生成骨架,兩G、小C 提供優化,P 負責整合與視覺設計,縮短從構想到發布的時間。
-
分階段外部引流策略:
- 第一週:僅由 P 個人帳號分享到朋友圈,測試熟人圈觸及與互動反應。
- 第二週:將引流型內容分享到大型論壇,引入高相關度外部流量,觀察其對觸及峰值與演算法反應的影響。
成果
- 流量顯著成長:首週內觸及曲線出現兩次高峰,第二週最大單篇在零廣告情況下突破 1,800+ 瀏覽,相比初期平均值成長數倍。
- 基礎流量維持:高峰過後,日常瀏覽量仍顯著高於初期,顯示部分受眾已建立黏性。
- 引流策略驗證:外部社群引流證實短期內可顯著提升觸及峰值,並提供後續策略調整的依據。
經驗與結論
- 分工高效:人與 AI 協作可大幅縮短內容生產週期,一人團隊也能達到多人成果。
- 多元內容:不同內容類型的組合有助於觸及多圈層並維持長期關注。
- 謹慎引流:外部流量策略需控制頻率與場域,以維持品牌形象並避免被標籤化。
- 方法論普適性:P&MA 方法論 在社群經營場景中,同樣展現了高效與創意並行的價值。